你聽過BUD專項基金嗎?這個由香港政府在2012年設立的基金,全名是「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目的是幫助本地企業利用國家政策紅利,在內地發展品牌、升級業務和拓展市場。簡單來說,企業如果有計劃在內地或東盟地區發展業務,只要符合條件就有機會獲得政府資助。
延伸閱讀:
BUD受惠情況
這個基金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和工業貿易署負責管理。到2025年2月底,政府已批出總額高達70億元的資助,而截至2024年12月,共處理了9,830宗申請,涉及資助金額約60.5億元,受惠企業約有6,500間。
BUD申請類型與執行問題
目前基金下面有三種申請方式:「一般申請」、「申請易」和針對電商的「電商易」,不過審計署最近的報告指出,這個計劃在執行上仍有不少問題。更嚴重的是,報告指出政府仍有大筆資金未追回。例如一些企業申請後中途終止項目,未用完的資助應該退回政府,但截至去年底,目前仍有約8,700萬元的資助餘款尚待追回,涉及150個終止項目和63個已完成項目。這些款項的追討時間不一,有些只延誤了幾天,但也有企業拖延還款長達9年,平均追款期分別為一年及193天。期間亦有個別案件最終被撇帳,涉及金額為457,551元。
其次就是申請程序慢、交報告更慢。一般申請平均需要120天處理,有些甚至拖到446天才收齊所有資料。就算獲批後,提交報告也是問題重重——在去年接納的727份項目中,有近一半(333份)的最終報告是逾期交付的,最誇張遲了806天(即超過兩年)。還有不少進度報告也延遲,平均要等125天才收到。
針對這些問題,審計署已促請當局加強審批機制,縮短處理時間,並追討資金。商經局及工貿署表明認同建議,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亦表示支持。不過,從申請者的角度來看,資料準備不足、交報告拖延,或對項目管理不熟悉,都是造成問題的主因。
資訊來源於《政府帳目委員會第八十四號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