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2025年最新的《施政報告》中宣布,將向BUD專項基金注資14.3億元,同時擴大該基金的資助地域範圍。這一政策釋出,意味著中小企在品牌升級與市場拓展上,可能會得到更實際、更大規模的支持。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關注。

延伸閱讀:2025最新BUD懶人包

BUD申請成功率

目前BUD專項基金自2012年成立以來,截止至2025年9月,已批出近12,000宗申請,累計資助額達75億元,受惠企業約7,800家。政府在過去數年亦多次優化該基金,包括增資77億元、擴闊資助地域、提高每家企業累計資助上限,以及推出「申請易」與「電商易」方案等。

在新的政策框架下,業界普遍對三大方向特別關心:

  • 第一,「申請易」是否可能把每項上限從現時的10萬元提高至30萬元;
  • 第二,BUD 專項基金的適用地域能否覆蓋所有境外市場,以便整合至未來的「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
  • 第三,政府是否考慮把資助比例調整為政府與企業1:1,從而減輕企業負擔。

以下是政府最新回應與分析。

政府回應三大關注點與後續方向

1. 政府是否調高「申請易」的資助上限?

「申請易」自2023年6月推出後,一直是受中小企歡迎的快速申請通道。它專為資助金額在10萬元或以下的項目設計,審批時間比一般BUD申請快很多。截至2025年9月底,「申請易」已批出約760宗,平均資助金額約為7.2萬元。政府認為,現時10萬元上限已足以滿足大部分企業的需求,同時必須兼顧公帑使用的穩健性,因此暫時不打算把此上限調至3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之前已針對BUD申請易進行了優化調整:自2025年3月起,每間企業從原先六個月只能遞交一項申請,放寬為每三個月可申請一次;同時也把「建立網上銷售平台」列為可資助項目,讓更多數碼化項目能被涵蓋。

2. BUD申請是否能進一步擴大地域範圍至所有境外市場?

目前BUD專項基金資助地域已涵蓋與香港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或投資協定的經濟體,這些經濟體合計約佔香港對外商品貿易總值的80%。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政府宣布擴大地域範圍,將再覆蓋額外8個經濟體,包括部分「一帶一路」國家,相當於擴大20%。這步棋的目標是讓更多中小企可以利用BUD基金參加展覽和出口推廣活動。

未來,當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整合到BUD基金後,政府將加強宣傳與協助企業使用「申請易」參加他們本身不太熟悉的境外市場。長遠來看,隨著香港與更多國家簽署協定(目前香港與卡塔爾的投資協議談判已接近完成),BUD基金地域範圍也可能繼續擴大。

3. 政府是否考慮把BUD資助比例改為一比一?

過去多年,BUD專項基金已推出多輪優化,支援企業的轉型需求不斷上升。政府指出,在2019至2024年期間,該基金的申請宗數比2019年多出三倍以上。為了保持財政可持續性,從2025年3月起,基金的資助比例已調整為政府:企業 = 1:3。政府強調,現階段仍要觀察這種方式的效果,暫未考慮將比例改為一比一,以防資金壓力過大。

未來兩年,政府將再向BUD基金注資超過30億元,並強調會繼續審慎使用公帑,確保更多中小企能受惠。同時,政府亦已將「綠色轉型」及「新業務單位專業服務費」納入資助範圍,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力、應對供應鏈挑戰。

機會與限制並存,中小企如何因應?

政府對BUD專項基金加碼與擴域,確實為中小企帶來新的希望:更多地區、更靈活的申請安排,意味著在品牌升級與拓展市場方面有更大的空間。對中小企來說,若要最大化這些政策的好處,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 提早了解BUD申請條件與限制,規劃好申請時間點;
  • 利用好地域擴展措施,把視線放在新增涵蓋的國家與市場;
  • 評估成本效益,選擇那些對公司轉型或市場開拓真正有幫助的項目來申請資助;
  • 若流程繁瑣或不確定怎麼申請,可以考慮找有經驗的秘書公司代辦(例如協助過多間企業成功拿到資助的OneSEC),可節省很多力氣,也能減少錯誤風險。

BUD專項基金這次的注資與政策調整,不只是「多一桶水」而已,而是對基金定位與支援模式的深度升級。對於想穩健擴展、願意在新市場試水的中小企業來說,這是一次不可錯過的機會。只要準備得好、策略對、時機抓得準,這筆資源能給你的業務帶來不小的助力!

BUD專項基金四大類別

  1. BUD自貿協定及投資協定計劃
    支援企業根據香港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及投資協定拓展相關市場。
  2. BUD內地計劃
    資助企業推動與內地市場相關的品牌發展及業務升級項目。
  3. BUD申請易(Easy BUD)
    簡化申請流程,讓企業能更快速、更便捷地獲得資助。
  4. BUD電商易
    專為支持企業進行電子商務發展及數碼化轉型設計,助力企業開展網店及相關業務。

以上新聞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立法會二題:BUD專項基金